有次去參加女兒幼兒園的教學觀摩,看到老師每當問了問題或要求他們解決任務時,大半的孩子都會立刻踴躍舉手想嘗試,即使有些孩子事後看來根本就不會、甚至不知道要做什麼也在拼命舉手。上課願意舉手發問,但是到了什麼時候學生不再願意舉手了呢?
之前曾調查網友意見,有74%的人表示是因為怕犯錯而不敢提問或回答。
大家都這麼 #害怕犯錯,錯誤真的是那麼糟糕的事嗎?有人是一輩子不犯錯的嗎?這種知識、認知上的錯誤多半是好事,但前提是你必須正確理解錯誤的意義。
幾乎每一次談心理學或科普傳播,一定都會有人提問:我要怎麼確定講的是對的、萬一錯了怎麼辦?
專業者在面對專業時,都非常謹慎害怕出錯,這是走出象牙塔的最大阻力。但有意思的是,不少非專業的網紅或KOL,在面對專業時都沒在怕的,網路或書籍讀了一些內容就可以侃侃而談,錯了就錯了沒關係,反正粉絲也不在意。
「犯錯,是發現事實超出既有所知範圍,學習也是如此。」
嬰兒、小孩的已知範圍很小,因此很常犯錯,我們也多半認為這是在學習。
是啊,#學習 不就也是發現已知範圍以外的知識嗎?
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全知全能,特別是在某個專業越久,越覺得自己的知識應該涵蓋全部,所以遇到超出已知範圍就會覺得很訝異、錯愕,甚至反抗,於是就有了犯錯的羞愧與不安。
但錯誤會有負向情緒怎麼辦?並不是要去忽視錯誤的負向感受,而是要給自己一點時間恢復。
不要用「沒關係」、「不是你的錯」、「不要在意」去放過失敗的失落,如果這樣去教孩子,孩子真的這麼做了,這樣會出現什麼事?他在外面頻頻闖禍,因為不認為自己的錯、不在意,然後父母親就在後面收拾善後。
但太大、持續太久的挫折感也是不行,也不能讓負向感受持續影響,因此「#重新框架」(reframing)就很重要。這指的是改變我們對一件事的詮釋角度,在一幅影像或一件事件旁加上新的框,改變看待它的方式,改變它對我們的意義。
收聽完整版 👉 https://onyourpsy.soci.vip